【资料图】
我国属于能源消费第一大国,从能源大国到能源强国,科技创新至关重要。4月27日,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主办的首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上,多名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的代表们均强调了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对能源革命的引领作用。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周逸斐 摄
会上,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陈家昌表示,“电力领域的科技创新,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源安全、绿色低碳转型,对于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于电力行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大会在现场公布了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电网关键技术、成套装备及工程应用,国产自主电力专用芯片“伏羲”,全国产DCS系统在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的示范应用,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关键技术,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以及F级50MW重型燃机研制及商业化应用等6项技术。
另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除了探讨电力行业科技创新的成果,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路径选择及问题挑战,也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焦点。
据大会现场披露的2023年一季度能源数据,截至3月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26.2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3.3亿千瓦,同比增长15.9%,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0.5%,接近美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3倍。这一指标首次超过50%,对我国能源转型具有重要风向标意义。
“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煤炭仍是我国的主导资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怀柔国家实验室主任汤广福指出,“相较于全球平均53年完成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仅有30年的时间,因此,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转型的时间短、任务重,技术挑战更大。”
我国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利用。对此,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清刚建议,降碳可以从两方面——能源生产和工业生产切入。在能源生产侧,要建立低碳能源体系,比如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工业生产侧,控制用能碳排放强度,比如深度电气化的生产变革、氢能的融合等。